- 索 引 號:QZ04101-0300-2022-00180
- 備注/文號:泉港政辦〔2022〕24號
- 發布機構:泉港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公文生成日期:2022-08-25
泉港政辦〔2022〕24號
泉港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
泉港區“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的通知
石化工業園區,各鎮人民政府、山腰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相關企業:
《泉港區“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已經區政府第10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泉港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8月25日
(此件主動公開)
泉港區“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
二〇二二年八月
目 錄
前 言………………………………………………………………1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2
第一節 “十三五”期間主要成效……………………………2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5
第二章 總體要求………………………………………………8
第一節 指導思想………………………………………………8
第二節 基本原則………………………………………………9
第三節 主要目標……………………………………………10
第三章 主要任務………………………………………………13
第一節 健全權責分明的應急管理體系……………………13
第二節 構建綜合風險管控體系……………………………19
第三節 建設高效有序的應急救援體系……………………39
第四節 健全應急科技發展機制……………………………45
第五節 構建全社會共治應急管理體系……………………47
第四章 重點工程………………………………………………51
第一節 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51
第二節 風險防控能力提升工程……………………………52
第三節 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54
第四節 社會應急能力提升工程……………………………55
第五節 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工程……………………………55
第五章 保障措施………………………………………………57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57
第二節 強化經費保障………………………………………57
第三節 加強輿論宣傳………………………………………58
第四節 強化監督評估………………………………………58
附件:擬建設重點工程項目表…………………………………59
前 言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貫徹區委區政府具體部署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福建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泉州市“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泉港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文件編制《泉港區“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
《專項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全區應急管理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是全區各級各有關部門履行應急管理職責,制定實施相關政策措施,全面推進應急管理各項工作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十三五”期間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間,泉港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遵循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做足石化產業文章,大力發展港口經濟”的囑托,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采取一系列有效舉措加強和改進應急管理工作,各項目標任務有序推進,各類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相關指標基本完成,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十四五”時期持續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一、應急管理組織體系不斷健全
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區應急管理局掛牌成立,并全面轉入應急管理工作狀態。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職能過渡完成劃轉,通過落實機構、職責、人員三定位,建立了以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為主要任務的多職能、大應急的工作新格局,有效促進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領域的應急管理工作貫通,為實現“全災種、大應急”打下堅實基礎。
“大應急”能力體系不斷完善。進一步健全完善預案體系,擴大應急預案覆蓋面,加強鎮(街道)、園區、區直部門、重點企事業單位等應急預案編制工作。推進重點行業領域企業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整合泉港石化工業園區消防大隊、福建聯合石化公司消防支隊等消防隊伍救援力量,建立健全全區消防救援聯勤聯訓聯動工作體系。推動應急演練常態化,組織多部門聯動、多科目協同的綜合性應急演練,有力提升政企社災害事故應急救援處置整體能力,2017年福建泉州泉港危險化學品反恐泄漏爆炸事故綜合應急救援演練,獲評全國十個安全生產月特色宣教活動之一。
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不斷加強。進一步健全完善應急協調聯動機制,堅持“平戰兼備、急需急備、適量儲備”的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原則,做好裝備、物資、隊伍等各項應急準備工作,確保了應急救災物資備得足、調得動、輸送快、用得好。
二、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十三五”期間,全區各級各部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大力實施安全發展戰略,改革創新,開拓進取,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各項重點工作任務和指標取得預期成果。
推進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出臺《泉港區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泉港區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安全生產權力和責任清單明細》,進一步明確黨政領導和各部門的安全生產責任,安全生產目標責任管理、掛牌督辦、“一票否決”等工作機制得到嚴格落實。督促指導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開展督查考核,采取警示通報、誡勉約談等措施,加強事故控制指標過程管控,進一步擰緊安全生產責任鏈條。
安全風險防控不斷加強。緊緊圍繞“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目標任務,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綜合執法、“四不兩直”檢查,扎實開展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非煤礦山、冶金等領域專項整治,推動企業主體責任和行業監管責任有效落實。發揮“智慧安監”平臺作用,率先推行建立“企業有清單、車間有表冊、崗位有卡片”新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加強風險源頭管控,開展風險辨識評估,推進全區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梳理匯總重大危險源企業基礎信息,形成重大危險源基礎數據庫。建立全區?;钒踩L險檔案并動態深化完善。超常規舉措推進安控區征遷工作,解決泉港石化工業園區“廠村混雜”問題,有效保障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奉I域深化推行“專家百企督導行”安全生產攻堅,持續提升行業安全生產管理能力,工作經驗多次被《中國安全生產報》《福建安全生產信息》等媒體報道宣傳。
安全基礎和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推動鎮(街道)、村(居)等基層安監隊伍規范化建設,安全基層基礎進一步夯實。不斷創新安全生產工作,制定《危險化學品安全專家績效考核實施方案》,建立專家服務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有力提升泉港石化工業園區應急管理及救援處置水平,常駐專家人數居全省前列、全市之首。創新職業健康監管,實施“五個一體化”和“五個同步”等特色舉措,職業健康與安全生產一體化監管工作經驗被省安監局列入2016年、2017年省安全生產工作重點之一。
安全文化建設成效明顯。深入推進安全文化宣傳教育,廣泛開展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等安全生產教育“五進”活動,聯合福師大泉港石化研究院建設區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基地。有效推進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全區7個鎮(街道)獲得“福建省安全社區”稱號,工業園區獲得“福建省安全園區”稱號,福建聯合石化有限公司、國電泉州熱電有限公司獲得“福建省安全文化示范企業”稱號。
三、防災減災救災建設持續推進
完善應急救災機制。有效構建了覆蓋區、鎮(街道)、村(居)三級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立定期會商制度,不斷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管理報送網絡。
防災減災基礎建設不斷夯實。區、鎮、村災害信息員實現全覆蓋,自然災害災情信息報送體系進一步健全。規范建設自然災害避災安置點,錦祥社區、聚福社區榮獲國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稱號,防震減災基礎建設持續推進。加強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建設,提升氣象災害防御和應對能力。
建立救災物資保障新模式。做好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與農房保險工作,鼓勵保險機構參與救災重建,探索救災資金多元化投入,助力恢復重建家園。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區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建設新時代美好泉港的關鍵五年,將為我區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帶來新機遇: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強大政策支持;區委區政府加強領導,狠抓責任落實,為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泉港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泉港要融入泉州“一灣兩翼三帶”空間格局,堅定不移實施“創新立區、主業強區、港口興區、生態美區、和諧安區”新發展戰略,抓住推進石油化工等傳統千億集群改造提升,加速產城融合,建設石化城、能源港建設的有利契機,可充分發揮區域協同優勢,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提升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處置能力,為加速推進我區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三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安全意識和法治觀念加快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全社會對安全感的關注度持續提升,為推動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巨大動能。
二、面臨的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區自然災害種類多、影響范圍大、發生頻率高的基本區情沒有改變,應急管理體系基礎弱、底子薄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安全生產仍處于爬坡過坎期,發展中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創新能力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產業鏈發展水平還不高,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各類災害事故風險交織疊加,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
應急管理體系薄弱環節比較突出。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應急管理工作形勢更加復雜。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應急力量建設、現場應急處置、應急避險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問題短板,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高效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應急管理信息化手段比較落后,應急管理技術人才明顯缺乏。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尚不健全,基層應急預案仍然不夠完善,全區應急救援指揮體系的合成合力與協調一致還不夠。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還不夠規范,種類和數量需要進一步完善。全民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較弱。
安全生產監管難度不斷增大。全域城市化加快發展,區域性安全風險依然較高,?;飞a、城市建設、油氣輸送管道、道路交通、漁業養殖、危舊房屋、人員密集場所等領域安全風險突出。部分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標準化創建水平總體不高,隱患排查治理不徹底,安全管理機構和人員配備不足,安全基礎工作不扎實。重大風險精準防控仍然不夠,基層基礎仍然薄弱的問題仍未根本改觀等短板亟待全面補齊。
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尚需加強。泉港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海平面抬高、平均氣溫升高,臺風、暴雨、洪澇、地震、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風險將增加,自然災害風險防控要求更高。特別是海上災害、城市內澇等應急處置綜合協調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救災規范制度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減災救災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還需加強,大數據、云計算、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物聯網、先進指揮通信、輕型智能工程機械等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的運用尚待進一步發揮其優勢。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安全發展和綜合防災減災理念,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安全需要為根本目的,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守牢安全生產底線,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災害事故,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全力打造綠色石化名城、現代活力港城、山海宜居美城,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泉港篇章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和良好的發展環境。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統籌推進。把加強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領導貫穿到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堅決擔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政治責任,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政治保證。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兩個至上發展思想,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守“發展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能力和水平,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圍繞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科學研判應急管理形勢特點,堅持關口前移、精準施策,加強重點工程建設,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
——堅持協調聯動、社會參與。堅持黨委政府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強化政府與社會協同配合,通盤考慮,多措并舉,完善部門協同、區域聯動、社會參與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機制,形成最大合力。
——堅持科技引領、數字賦能。圍繞“全災種、大應急”救援處置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中的引領作用。用數字化推進應急管理工作,強化科技支撐,持續提升重點行業領域自動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第三節 主要目標
一、總體目標
“十四五”時期,通過全區人民共同努力,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基本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各類事故明顯減少,綜合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強,社會協同應急能力顯著提升,應急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到2025年,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持續穩定向好,應急救援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格局。
專欄:泉港區“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核心指標 |
||||
序號 |
指標內容 |
2020年 |
2025年 目標 |
指標屬性 |
1 |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
4 |
3 |
約束性 |
2 |
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起數 |
0 |
不發生 |
約束性 |
3 |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054 |
下降33% |
約束性 |
4 |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 |
下降20% |
約束性 |
5 |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 |
- |
≤1% |
預期性 |
6 |
年均每百萬人口因自然災害死亡率 |
- |
≤1 |
預期性 |
7 |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
- |
≤15000人 |
預期性 |
二、分項目標
1.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到2025年,應急管理領導體制、指揮體制、協同機制、職能配置、機構設置更趨合理,應急管理機構基礎設施、裝備條件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職能力全面提升,有效構建“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
2.安全生產防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到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目標,全區所有企事業單位100%完成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提升工作,推動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到2025年,重大風險防范化解機制不斷健全,安全風險早期識別、綜合監測預警能力不斷增強,安全風險管控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安全監管執法機制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綜合管理能力顯著提升,安全生產基層基礎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生產安全事故控制指標全面下降,重點行業領域自動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3.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增強。到2022年,全面完成全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初步建成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數據庫。到2025年,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基礎設施災害防御能力和災害救助能力不斷提高,應急物資保障體系不斷健全。持續鞏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成果,廣泛開展“互聯網+”、大數據等智慧防災減災救災技術應用,構建重大風險隱患全覆蓋的多層級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實現災害信息員鎮(街道)全覆蓋,災害事故信息上報及時率達到100%,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2%,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人口覆蓋率達到90%,農房疊加保險承保覆蓋率達100%,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覆蓋率達100%,森林火災受害率<0.8‰,因洪旱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0.7%以內。努力建成滿足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集約高效、保障有力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
4.應急綜合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到2025年,科技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產業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應急物資保障更加到位,數字應急建設水平明顯提高,應急綜合保障能力明顯加強,應急管理機構專業人才占比超過60%,應急管理部門裝備達標率達到80%。
5.應急救援能力全面提高。到2025年,應急救援的響應能力和救援水平明顯提升。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設穩步實施,專業救援隊伍和社會應急力量建設大力推進,基本完成應急預案體系結構化、場景應用化建設,基本建成高效快速的應急救援體系,基本實現災害發生10小時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能夠得到有效救助。
6.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技能明顯提升。在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企業實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動。到2022年,在崗和新招錄從業人員100%培訓考核合格后上崗,特種作業人員100%持證上崗,高危企業班組長普遍接受安全技能提升培訓;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等從業人員取得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比例達到30%。
7.全社會共同參與應急能力明顯加強。到2025年,全社會安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公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基層治理的精準化水平持續提升,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健全權責分明的應急管理體系
一、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健全應急管理指揮體系。建立黨委政府領導下的應急指揮機構,協調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調整完善議事協調和指揮機構,建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應急管理部門統籌協調、專業隊伍主調主戰、各方力量高效協同”的全要素聯合作戰指揮機制。
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建立“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健全快速發現、及時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四位一體”聯動工作機制。健全安委辦、防汛辦、森防辦、減災辦等議事協調機構運行規則和工作制度,強化人員保障,發揮統籌協調、指導督促職能,厘清綜合監管和行業監管職責,推動各級各部門履職盡責,統籌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全面有效組織落實應急管理重點工作。
健全基層應急管理機構。組建由鎮(街道)、工業園區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具體承擔基層應急管理的統籌、協調、指揮、考核等職責。推動鎮(街道)應急管理工作站建設,落實機構、人員、職權、裝備和經費等條件保障,打通基層應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加強村級應急管理力量建設,明確村級黨組織書記為應急管理工作主要負責人。
完善安全監管體制。推進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監管執法職責,組建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推動執法力量向基層和一線傾斜。制定防震減災、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等領域的執法權責配置清單。強化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機構建設,強化執法工作條件保障。
完善防災減災機制。建立健全防汛防臺風等聯席會議、需求專報、情報會商、協同指揮等制度,規范防災減災應急協同指揮的程序、內容和方法,定期開展聯合協同指揮演練,提高協同指揮能力。健全完善軍地搶險救災協調聯動機制、物資儲運調配等應急聯動機制,強化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需求對接、行動協同,形成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合力。
二、完善應急管理工作責任體系
壓實屬地應急管理責任。推動將應急體系建設與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履職評定、職務職級晉升、獎勵懲處等考核內容掛鉤,持續優化考核權重。健全分級響應機制,明確應急管理事權劃分、災害事故響應程序,落實屬地主體責任。
壓實部門監管責任。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明確部門安全監管職責分工,加強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安全監管,消除監管盲區,嚴防漏管失控。切實發揮權責清單制度的基礎性制度作用,全面梳理、編制權責清單,合理劃分應急管理綜合執法責任,明確職能部門職責邊界。積極推進應急管理相近工作職能的整合,建立動態化責任界定機制,有效銜接“防”與“救”責任鏈條,加快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協同合作、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
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督促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切實履行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做到安全責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訓、安全管理、應急救援“五到位”。加強企業基層班組建設,建立崗位安全生產責任清單,強化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崗位責任人員、責任范圍和考核標準,切實加強勞務派遣靈活用工安全管理。嚴格執行重大危險源登記、檢測、評估和監控制度。進一步完善對生產經營單位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激勵約束工作機制,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推動生產經營單位自覺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三、健全應急管理協調聯動機制
制定響應機制。制定災害應急處置流程圖,完善事故災害分級響應制度。建立周邊地區、軍地協同、社會救援力量參與的應對突發事件的響應機制,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各類應急救援力量應急響應及時到位,應急資源融合到位,應急搶險救援有力有效。
完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發揮相關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以及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梳理完善各有關部門應急管理權責清單,健全重大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和災害事故處置協同機制。健全災害信息共享、輿情應對、應急處置聯動等機制,規范信息互通共享、重大風險聯防聯控、應急資源集成優化、應急救援協調聯動等工作,提高整體快速反應能力。
完善區域協調聯動機制。建立區域合作協同聯動機制,提高區域協同防御與應對險情事故和敏感事故的能力。建立聯合指揮、災情速報、資源共享機制,參與跨區域協同演練,加強周邊地區重大風險的聯防聯控。推動泉港化工園區與福清江陰化工園區、泉惠化工園區等建立突發事件協同處置機制,加強重大風險聯防聯控。
建立軍地協同機制。建立健全軍地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健全完善軍地搶險救災協調聯動機制、物資儲運調配等應急聯動機制,加強應急預案銜接和軍地聯合演練,在災害預報預警、災情動態、救災需求、救援進展等方面強化協同。推進民兵應急力量與政府應急管理體系有效銜接,將民兵應急專用裝備納入應急管理保障體系。
建立政社協同機制。建立政府部門與企業、社會救援力量的應急協同聯動機制,支持引導社會力量有序有效參與應急救援行動。進一步提升電力、供水、通信、燃氣等公用事業的應急恢復能力和全社會協同應急救援能力。
四、完善應急管理法治體系
推進應急管理法治化。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著力推動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領域配套的制度、規范性文件的完善,促進安全生產工作法治化、規范化。健全和落實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完善線索通報、案件移送、協助調查等制度,依法懲治安全生產領域的違法行為。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建立健全常態化普法宣傳機制,有效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應急管理法治建設。推動建立重大行政執法決策機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法律顧問、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制度及重大行政執法決策機制,規范依法行政行為。
建強應急管理執法隊伍。加強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強化基層執法權限,強化監管執法保障,優化基層執法機構人員配置,加強執法裝備和車輛配置,推動執法力量向基層和一線傾斜,推動鎮(街道)加快落實應急管理賦權執法,指導鎮(街道)開展日常執法活動,確保權力下放到位、承接到位、運行到位,加快形成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建立執法人員入職培訓、定期輪訓和考核制度,提升執法能力。
嚴格應急管理執法。嚴格按照執法程序、執法手冊,規范執法行為,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監管執法和跟蹤問效,堅決整治執法檢查”寬““松”“軟”問題。加大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持續推進“互聯網+執法”,實施分級分類精準化執法、差異化管理,提升執法效能。建立完善聯合執法機制,深入開展“五不兩直”明查暗訪、交叉執法,對重點問題、重大隱患盯住不放、一抓到底,督促徹底解決。嚴格實施重大非法違法行為備案督辦、“黑名單”和“一案雙查”等制度。
嚴格生產安全事故調查。強化事故調查,依法及時向社會公布事故處理情況,嚴肅查處瞞報、謊報、遲報、漏報生產安全事故行為。健全事故調查處理評估機制,提升事故調查評估專業化水平。落實事故舉一反三機制,深入開展事故分析,公布典型事故案例,定期組織開展生產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指導推動事故防控工作。
健全審批許可制度。深化行政審批和安全準入改革,簡化流程,嚴格標準。健全安全生產行政審批事項服務指南,規范行政審批的程序、標準和內容,依法及時公開行政審批事項的受理、進展情況和結果。
五、加大應急管理資金保障
加大應急管理資金投入。以新形勢應急管理需求為導向,立足現狀、加強改革,積極采取穩定現有、支持新增、拓寬科目、創新立項、擴大預算等辦法和措施,加大對新興的應急管理領域資金投入。強化應急管理資金投入政策保障,有力有效地保證應急管理工作開展。
建立資金投入預算機制。督促企業建立應急管理專項資金投入預算機制,用于加強和改進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設備設施,提高企業應急管理經費投入。
第二節 構建綜合風險管控體系
一、注重風險源頭預防管控
科學規劃布局。優化應急資源配置,完善城鎮新區和產業集聚區等區域的公共安全設施,加強城市地下空間、地下綜合管廊、地下管網運行安全監測,提升全區重大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完善城鄉綜合防災規劃,積極有序推進海綿城市、人民防空工程、城市應急水源等關鍵基礎設施災害設防標準,提高全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規范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布局,明確避難場所場地及配套設施標準,提升災后救助水平。
加強風險評估管理。健全城鄉規劃、建設、運行等全周期安全風險評估管理制度。優化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綜合風險評估工作規范,定期開展重點行業、區域、城區安全風險評估,嚴格控制區域風險等級及風險容量,強化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設計診斷和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機制,建設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全區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一張圖”系統數據庫,整體呈現全區各類風險點分布、等級情況。健全安全風險動態管理機制,實現各類風險隱患識別、評估、監測、預警、處置等全過程動態管理,提升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推進分級管控的信息流通與整合,實時監控重大安全生產風險源。進一步開展全范圍、全覆蓋的企業安全風險辨識評估,不斷優化風險辨識評估和管控工作流程,督促企業按照有關標準規范,對識別出的安全風險進行分類梳理評估,逐一確定風險等級,對應重大、較大、一般、低4個風險等級,制定企業“紅橙黃藍”風險圖,形成企業風險分級分類監管清單,針對性制定管控措施,實施差異化管控,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嚴格安全準入。按照《國務院關于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國發〔2015〕55號)文件,全面實施市場安全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更加嚴格規范的工藝技術設備材料安全準入。健全重大項目決策安全風險評估與論證機制,實施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完善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嚴格產業園區空間和安全準入管理。加強有關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施工、竣工等環節的安全把關,牢牢守住項目審批安全紅線,防止從源頭上產生隱患。對高危行業企業實行更嚴格的安全準入、強制安全投入、關鍵設備安全強制許可和職工特殊保護等制度。
二、開展監測預警信息規范化建設
提升災害事故風險監測能力。完善災害防御應急聯動機制,優化災害監測站點布局,強化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氣象、水文、地震、地質、林業、農業、海洋等自然災害監測網絡系統建設,構建針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體系,形成全覆蓋的自然災害監測感知網絡,為防災減災策略制定及指揮調度業務的開展提供信息支撐,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監測預警系統,運用5G、衛星遙感、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填補城市安全運行風險隱患的監測盲點,加強車站、學校、醫院、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流量監測,強化水、電、氣、油、交通、橋梁、地下管網等城市生命線及消防、企業重大危險源等城市安全數據的監測和管理,強化災害事故現場實時感知信息采集,提升城市運行安全監控預警能力。完善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油氣管道、冶金等高危行業領域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
加強災害事故預警預報。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開展自然災害風險大數據分析,提升災害事故分析研判、預警能力。完善跨部門、跨地域的氣象、水文、地質、森林火災等災害事故監測預警信息共享機制,提高全災種、全流程突發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的智能分析研判能力。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建設區、鎮、村三級貫通的全區應急廣播系統,拓寬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充分運用政務新媒體等途徑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提高預警信息發布覆蓋面和時效性,實現預警精準到村到戶到人。
規范預警信息發布制度。開展監測預警信息規范化建設,梳理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種類和內容,提升預警信息發布效率。健全災害事故信息報送系統,依托各類基層信息員隊伍,構建基層信息報送網絡,完善重大和緊急情況信息直報制度。加強應急值班值守信息處置,增強信息接收的時效性、準確性,不斷提高信息首報、續報和終報的全程報送工作質量。
強化網絡輿情信息處置。研究總結全區災害事故網絡輿情管理情況,推動建立健全災害事故網絡輿情管理、研判和處置機制,加強災害事故輿情信息監測分析與研判,正確引導輿情信息,動員全社會共同應對危機,努力獲取和預報(上報)苗頭性敏感信息,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三、健全安全生產預防控制體系
完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完善相關行業領域重大事故隱患掛牌督辦和隱患排查標準、整改驗收和效果評估工作制度,落實重大隱患掛牌督辦和隱患整改不落實追責制度,強化企業隱患自查自糾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按照隱患整改責任、措施、資金、時限、預案“五到位”要求,嚴格實施重大隱患掛牌督辦、整改銷號,重獎激勵安全生產舉報,強力開展重大隱患清零行動,對發現的問題隱患實行清單化管理,備案備查,做好跟蹤督促指導,真正做到一抓到底、見底清零。指導督促企業建立重大隱患內部掛牌督辦、風險隱患排查、評估、治理的長效機制。
提升本質安全生產水平。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按照“政府組織實施、部門指導推動、安辦綜合協調、企業落實創建”的要求,進一步夯實激勵約束、分類監管和動態管理等政策措施,推動企業標準化與企業日常安全管理相適應,與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和安全文化建設等工作有機融合,推動企業建立自主化信息化平臺,促進企業實現安全管理、操作行為、設備設施、作業環境標準化,進一步提高自主安全管理能力。嚴格落實安全技術設備設施改造等支持政策,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及時更新推廣應用先進適用安全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整體推動各行業企業自主管理和本質安全水平持續提升。
推進企業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有序推進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交通運輸、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屬冶煉、漁業生產等高危行業領域建立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切實發揮保險機構參與風險評估管控、隱患排查、事故預防等功能。
推動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加大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安全生產領域的應用,構建“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快速感知、實時監測、超前預警、聯動處置、系統評估等新型能力體系,加快形成工業互聯網與安全生產協同推進發展格局。加強關鍵技術與裝備科技攻關,推廣事故預防預警、防治控制、搶險處置等方面的先進適用技術、工藝,筑起“人防”+“技防”的安全防線。在高危行業領域推進人工智能化水平,提高機械化裝備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開展安全生產綜合治理行動
推進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綜合運用安全生產大檢查、事故查處、技術改造、聯合執法等手段加強全方位安全監管和隱患整治。持續推進危險物品“一體化”監管工作,集中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涉氨制冷、有限空間、工貿、醇基燃料、散裝汽油、油氣管道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積極防范化解各類安全生產風險。
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質量。落細落實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總結分析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發現的安全生產共性問題和突出隱患,找準深層次矛盾和原因,建立健全、補充完善相應的具體制度和措施,全面鞏固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效果和質量。
——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和民爆物品安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推動各項制度措施落地見效。細化落實《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分級分類排查治理安全風險和隱患,涉及重大危險源的危險化學品企業完成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督促指導落實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結合實際完善新建化工項目準入條件及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研究企業生產過程危險化學品在線量減量技術路線、儲存量減量方案,嚴格控制涉及光氣等有毒氣體、硝酸銨等爆炸危險性化學品的建設項目。積極推廣應用泄漏檢測、化工過程安全管理等先進技術方法,所有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過氧化工藝裝置的上下游配套裝置必須實現自動化控制。完善落實城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關停并轉、退城入園等支持政策措施,完成城鎮人口密集區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工程,并持續推進其他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入園。重點整治煙花爆竹批發企業“六嚴禁”不落實,煙花爆竹零售點“兩關閉”“三嚴禁”不落實等問題。重點整治民爆物品行業生產自動控制及安全措施不完善,視頻監控存在盲區,安全聯鎖參數設置不合理,不合格品及生產廢料處理不規范,出入庫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消防安全。組織開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指導制定實施“一鎮一策、一小區一策”綜合治理方案,分類分批完成督辦整改。針對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石油化工等重點場所,制定實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管理。聚焦老舊小區、電動車、彩鋼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場所、群租房、城鄉接合部等突出風險以及鄉村火災,分階段集中開展排查整治,全面落實差異化風險管控措施。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衛生健康、宗教、文物等重點行業部門建立完善行業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明確3年整治目標任務,推動本系統單位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積極推廣應用消防安全物聯網監測、消防大數據分析研判等信息技術,推動建設基層消防網格信息化管理平臺,依托“智慧應急”平臺建設,建成消防物聯網監控系統,分級建成城市消防大數據庫。
——道路運輸安全。推動實施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提級改造農村公路,改造普通公路危病橋,實施公路生命防護工程。加快臨水臨崖、急彎陡坡、橋梁等重點路段和事故多發點段排查整治,推動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治理。深化“千燈萬帶”示范工程,推進農村公路平交路口交通安全設施“五有工程”建設。清理整治“馬路市場”和國省道沿線集鎮村莊違規開口。推進隱患車輛專項整治,推動加大老舊客車的淘汰報廢力度,督促客運企業及時報廢淘汰老舊客車。推動公交車安裝駕駛室隔離設施,劃設乘客安全警戒線,粘貼警示標識標語。開展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車專項治理,穩步推進超長平板半掛車和超長集裝箱半掛車治理。全面排查貨車、專用車生產企業、車輛維修企業和車輛非法改裝站點。加大對貨車非法改裝企業的打擊力度,基本消除貨車非法改裝、“大噸小標”等違法違規突出問題。嚴查超限超載違法,建立源頭治超信息監管系統;加快推進治超站稱重設施聯網;深化“百噸王”專項整治;強化科技治超,推動治超站引導設施及電子抓拍系統建設使用;深入推進治超聯合執法常態化、制度化,加強超限超載車輛及其處罰信息共享,落實“一超四罰”措施。落實《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辦法》,推動構建“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信息化支撐、全鏈條監管”的危險化學品運輸安全防控體系,加快提升行業綜合治理能力。嚴格組織實施上級交通運輸部門出臺統一的旅客乘坐客運車輛禁止攜帶和限制攜帶物品目錄清單。督促道路運輸企業、場站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快推動建立道路運輸領域安全生產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或者發生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運輸企業實施掛牌督辦,督促及時消除隱患。針對“兩客一危一貨”、校車以及一次記滿12分、易發亡人事故的嚴重交通違法類駕駛人實施精準、滴灌式安全警示,持續曝光“高危風險企業”“突出違法車輛”“典型事故案例”“終生禁駕人員”,督促客運駕駛人行車前提醒乘客使用安全帶。推動集中整治、周末夜查、區域聯動,異地用警、部門聯動,組織開展“兩客一危一貨”、校車、渣土車等車輛專項整治,嚴處酒醉駕、“三超一疲勞”等各類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加大非法營運查處力度,全面清查道路客運市場“黑企業”“黑站點”“黑車”。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共享,完成普通公路國省縣道沿線和交叉口增補點位的交通監控設施及縣級以上(含)道路主要路口的信號燈、電子警察、卡口監控覆蓋建設,推動共享普通公路重點路段、橋梁、隧道等道路視頻監控資源。
——交通運輸(鐵路、郵政、水上)安全。開展鐵路沿線環境安全專項行動,健全完善鐵路護路聯防和“雙段長”等鐵路環境安全聯合治理長效工作機制;落實鐵路沿線環境安全治理各方責任。開展危險貨物運輸安全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托運、違規承運危險貨物行為,整治危險貨物儲存場所。開展公鐵水并行交匯地段安全專項整治,強化安全防護設施設置與管理,全面推進公跨鐵立交橋固定資產移交,嚴厲打擊危及鐵路運營安全的機動車違章駕駛行為。加強寄遞渠道安全整治,升級收寄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三位一體”防控模式,堅決將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物品等禁止寄遞物品堵截在寄遞渠道之外;強化寄遞企業安全生產基礎能力建設,督促寄遞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火災、車輛安全、作業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深化寄遞安全綜合治理,健全聯合監管機制和應急管理機制,嚴格落實部門監管、屬地管理和企業主體“三個責任”。加強重點船舶和重點水域安全監管,開展船舶港口的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防控工作,嚴厲打擊渡船超航線、超乘客定額、超核定載重線、超核定抗風等級冒險航行,加強商漁船碰撞事故防范,以港口客運和危險貨物作業為重點,強化港口安全管理,加快推進巡航救助一體化船艇和海事監管、航海保障裝備設施、船舶應急設備庫建設。加強綜合交通樞紐管理,健全綜合交通樞紐安全監管協調溝通工作機制,強化運營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加強設施設備維修及更新改造,提升設施設備運行可靠性。
——渣土車運輸安全。健全渣土運輸安全責任體系,督促落實企業主責,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聯動機制,強化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渣土運輸經營行為信用評價,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嚴肅事故調查,深化調查報告聯合審核和約談工作,推動落實整改。加強渣土車銷售監管,加強行業自律,建立政府推介目錄庫。提高渣土車技術標準,推進智能化應用。強化市場準入管理,建立健全渣土車市場準入與清出制度。開展駕駛員從業資格審查,建立駕駛員背景審核制度。建立現代信息手段教育培訓方式,利用典型事故案例,加強警示教育。加強動態監管,充分利用渣土車智能管控平臺,整治駕駛員不良駕駛行為。推動企業規范經營,鼓勵企業規?;?、公司化、專業化經營。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與風險防控制度,開展風險評估和危害辨識,嚴厲查處非法改裝渣土車。加強源頭管理,強化行業監管,建立“誰審批、誰監管、誰負責”管理機制。提升源頭信息監管系統管理,深入推進聯合執法常態化、制度化,落實聯罰聯放、聯合懲戒。嚴查突出交通違法,保持建筑渣土運輸秩序嚴查嚴管態勢。加大非法營運查處力度,全面清查渣土運輸市場“黑企業”“黑站點”“黑車”等。
——漁業船舶安全。強化“拖網、刺網、圍網”三類隱患特別突出漁船和漁港水域安全監管,開展以漁船脫檢脫管、船舶不適航、船員不適任和“編隊作業”為重點的專項整治。加大漁業安全監管執法力度,貫徹落實《福建省實施<漁業法>辦法》,加強與海防、海事、海警等部門聯合,重點對漁船脫檢脫管和船舶不適航、船員不適任,以及漁港水域安全、消防等方面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專項執法檢查,嚴厲打擊“超員、超載、超風級、超航區”航行和冒險出海作業行為,全面提升依港管船管人管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城市管理安全。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將城市安全韌性作為城市體檢評估的重要內容,將城市安全發展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推動城市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開展摸底調查,落實加強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和市政基礎設施安全管理指導意見,推進城市地下管線信息管理系統建設,不斷更新完善城市供電、供水、排水、燃氣管線數據,加快供水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和市政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強燃氣安全檢查,抓好餐飲場所用氣使用環節安全管理,嚴厲打擊瓶裝液化石油氣非法經營和違規使用,持續推行瓶裝液化石油氣銷售實名制,加快燃氣行業信息化監管系統建設;建立渣土受納場常態監測機制。結合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推動解決城市安全重點難點問題。
——房屋安全與建筑施工安全。開展全區房屋結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地毯式、全覆蓋、無死角、零容忍,不漏一區一街、一鎮一村、一戶一房,重大安全隱患立即清理,堅決整改整治到位。全面排查涉疫涉醫場所和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用為酒店、飯店、學校、體育館等人員聚集場所房屋安全隱患。依法查處違法建設、違規改變建筑主體結構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隱患行為。根據城市建設安全出現的新情況,明確建筑物所有權人的主體責任。落實參建各方的主體責任和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開展建筑施工安全隱患排查整治,重點排查整治起重機械、高支模、深基坑、高邊坡、隧道開挖支護等,健全工程質量安全動態監管制度,完善信用評價體系。依法打擊建筑市場違法違規行為。
——石化園區安全。完善石化園區監管體制機制,明確職責分工,配齊配強專業技術力量,落實安全監管責任;推進石化園區智慧化進程,石化園區集約化可視化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建成率100%。制定石化園區安全生產源頭管控,規范石化園區規劃布局,嚴格進園入區項目準入,合理布局石化園區內企業,完善公共設施,進一步提升石化園區安全水平。建立石化園區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開展石化園區整體性安全風險評估,安全風險評估率100%,按照“一園一策”原則,限期整改提升。強化應急處置保障能力建設,健全完善園區應急預案體系,與園區周邊重點應急救援力量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建立健全公共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制度,明確應急管理的分級響應制度和程序,做到應急救援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安全高效。
——危險廢物等安全。全面開展危險廢物排查,對屬性不明的固體廢物進行鑒別鑒定,重點整治園區、化工企業、危險化學品單位等可能存在的違規堆存、隨意傾倒、私自填埋危險廢物等問題,確保危險廢物貯存、運輸、處置安全。配合制定危險廢物貯存安全技術標準,建立完善危險廢物由產生到處置各環節聯單制度。建立部門聯動、區域協作、重大案件會商督辦制度,形成覆蓋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監管體系,加大打擊故意隱瞞、偷放偷排或違法違規處置危險廢物違法犯罪行為力度。合理規劃布點處置企業,加快處置設施建設,消除處置能力瓶頸。督促企業對重點環保設施和項目組織安全風險評估論證和隱患排查治理。垃圾、污水和涉爆粉塵等方面,渣土、生活垃圾、污水和涉爆粉塵的貯存、處置等過程中的安全風險評估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強化相應的安全責任措施落實,確保人身安全。
——自然災害安全。重點檢查水利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和水毀工程修復情況,檢查水庫大壩、堤防、水閘、小山塘等工程設施運行情況。檢查山洪災害防治措施建設和運用情況,已建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的監測站點、預警設施、區級監測預警平臺軟硬件設施運行、使用、維護及有關經費落實情況。檢查防汛相關非工程措施更新完善情況。檢查登記漁船、涉漁“三無”船舶防臺風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養殖漁排和避風港安全隱患,檢查沿海、內河各客渡碼頭、客渡船、商船、海上作業平臺、避風錨地安全隱患。檢查城鎮低洼易澇點和地下空間安全隱患。圍繞地質災害隱患點、房前屋后高陡邊坡等防范重點,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范規定,按照分級分類管理,采取確保人身安全的對應措施,加強隱患排查、汛期巡查、監測預警、應急處置。避災點主要檢查選址是否避開可能遭受泥石流、山體滑坡、洪澇等自然災害威脅的低洼易災區域或危險地段,通風排水是否符合人員居住要求。深入排查林區及其周邊城鎮、村屯、居民點,各類公園、景區景點、重要目標,自然保護地等森林火災隱患,排查林區輸配電、通信等設施的森林火災隱患。野外火源管理是否到位,排查用火審批、高火險時段禁火令、重點卡口以及護林人員駐守情況,檢查預警監測、熱點核查反饋等。
——港區(港口、碼頭)安全。開展港口危險貨物安全整治,完善和落實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分級分類排查治理安全風險和隱患,涉及重大危險源的危險化學品企業完成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督促指導各港口企業落實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積極推廣應用泄漏檢測、過程安全管理等先進技術方法。開展港口消防安全整治,組織專家開展消防安全監管檢查,針對港口危險化學品等重點場所,督促企業制定實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開展港口設施及港口建筑物安全整治,督促企業港口設施及附屬建筑物的建設、投入運營依法進行并開展日常檢查、檢測、維護等工作;組織對港口經營人的港口設施及附屬建筑物的安全性進行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列支港口設施檢測、維護經費;督促企業制定港口設施及附屬建筑物維護管理制度,完善部門的監督檢查機制。開展自然災害安全整治,組織修訂湄洲灣肖厝港區的事故應急預案,開展事故應急演練;督促港口企業按規定開展應急預案的修訂、培訓、演練,加強應急隊伍建設,配齊應急設施設備器材;重點檢查企業堆場、港區內辦公樓、配電室、倉庫的排水系統和機械防臺措施的落實情況。
——游樂場所及游樂設施安全。重點對全區所有游樂場所及游樂設施,各商場(超市)、商業綜合體、公園、景區景點、學校、小區、衛生所以及臨時搭建在室外的滑梯、蹦蹦床、攀爬架、搖搖車、充氣式游樂設施等各類游樂場所和游樂設施開展專項整治,執照證件方面,整治游樂場所未按照規定取得有關證照,未定期進行檢測檢驗,特種設備操作人員未持證上崗。制度執行方面,整治游樂場所及游樂設施經營單位未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未設立安全管理機構或配備專兼職安全管理人員,未開展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未針對兒童游樂設施建立專門的安全管理制度,未制定應急預案并定期演練等隱患問題。設施設備方面,整治游樂場所內游樂設施未為正式商家生產并符合安全質量要求,未經正規商家進行安裝監測和驗收,未設置有效的安全防護設施,未開展定期檢查、維護和保養,未在醒目位置標明適合游玩的的年齡和安全等注意事項。
——冶金等工業八大類企業安全。組織開展冶金等工業八大類企業事故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落實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管控雙重預防機制,督促企業按要求規定配備消防設施、消防器材,重要場所有消防安全標志、消防通道、防火間距符合規范標準要求。按照監管執法檢查標準,加強粉塵涉爆、有限空間作業、涉氨制冷等重點生產環節排查整治,推動冶金等工業企業“大體檢、大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執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堅決遏制冶金等工業企業各類事故發生。
——陸上長輸管道安全。推進管道完整性管理,督促管道企業及時評估更新高后果區,加強高后果區特別是人員密集型高后果區風險管控。嚴格落實管道法定檢驗制度,實現管道法定檢驗“應檢盡檢”,提升管道本體安全水平。持續開展管道隱患排查整治,組織開展重點時段、管段安全檢查,強化隱患整改督辦。開展管道周邊第三方施工問題整治,防范打擊管道保護范圍內第三方違法違規施工。加強管道保護范圍內地質災害防范,嚴防山體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質災害造成管道安全事故。加強宣傳與培訓,重點整治巡線及管理人員培訓不到位,管線周邊宣傳未開展等問題。加強風險評估與防范,重點督促企業全面開展管道完整性管理,根據相關規定開展風險分級評價,制定風險防控措施,重點整治風險管控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加強應急儲備與管理,重點檢查企業是否制定應急預案,并與屬地應急預案相對接,重點整治油氣管道企業應急救援物資、設備和搶修力量與應急預案不匹配等。
——海上長輸管道安全。進一步健全海底油氣管道安全責任體系,強化海底油氣管道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督促企業按照法律法規和標準,建立符合實際和操作性強的海底管道安全運行管理體系和責任運行機制、考核機制,嚴格執行海底油氣管道風險管理、管道設施及工藝安全、事故與應急等要素管理,做好標準化達標提升和有序運行工作。進一步加強海底油氣管道安全源頭整治,督促海底油氣管道企業按照《危險化學品企業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實施導則》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完成安全風險隱患自查工作,對重大隱患要依法上報監管部門并實施掛牌督辦。全面開展風險隱患排查,特別是對轄區管道保護薄弱環節和隱患易發重點部位,超前排查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不斷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消除風險隱患。
——商貿流通行業安全。開展大型商場超市、農貿市場(批發市場)、住宿、再生資源回收、報廢汽車拆解場等商貿流通行業企業房屋安全、消防安全、燃氣安全、安全生產管理、證照方面及特種設備管理等方面專項整治,指導督促相關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全面深入細致地排查治理安全隱患問題,牢牢守住安全底線。
——學校安全。加強教育系統消防安全整治,督促各學校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加強消防宣傳教育,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加強學校建筑物安全整治,指導各學校全面排查違規改建校舍的情況,查找是否存在違法建設、違規改變建筑主體結構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隱患行為。加強校車安全管理,開展校車安全隱患排查治理,規范校車駕駛員管理,落實師生交通安全教育。加強實驗室?;钒踩芾?/font>,建立實驗室?;冯[患排查治理體系,健全完善有關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和應急預案等,實施精準監管、整治。加強食堂和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校園食品安全管理規章制度,不斷加大學生食堂設施建設和設備更新升級,改善學校食品衛生環境。組織對學生傷亡事故易發多發領域集中整治攻堅,建立防溺水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學生暑期安全教育,堅決遏制學生溺水事件發生。
五、增強防災減災救災建設
有效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開展全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完善優化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劃和分災種防治區劃,建立自然災害風險數據庫,形成支撐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全要素數據資源體系。實施災害風險清單式管理,全面推進地質、氣象、水旱、海洋、地震、森林火災等災害風險管控機制建設。落實各涉災部門風險管理責任和屬地政府主體責任,推進自然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推進綜合災情和救災信息報送與服務網絡平臺建設,提高基層災害風險防范化解能力。
提升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加強氣象、水文、地震、地質、農業、林業、海洋等自然災害監測網絡系統建設,加快安全生產、防汛、氣象、水文、地震等網絡互聯互通,形成防災減災“一張網”,實現信息共享。強化災害監測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針對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體系,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為防災減災策略制定及指揮調度業務的開展提供信息支撐。
提升自然災害防御能力。完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升洪澇災害、森林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準,全面推進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加強城市在建工程、低洼易澇點、地下商場、地下車庫、地下通道、立交涵洞等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提升城鎮排水防澇能力。不斷完善中心城區的排水系統,始終保持或恢復水閘功能,充分發揮工程防洪、防潮、排澇、灌溉等各方面效益。加強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城市吸水、蓄水、排水和抗旱減災能力。完善區、鎮洪水預警報自動監測網,完善洪水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及預警設施設備配置,緊盯山洪重點防御區和強降雨重合區,落實網格化群測群防管理體系,做好危險區域人員轉移避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深化地質災害防治。加強地質災害危險區管理,細化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范圍排查,嚴格做好易發區新建工程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控人為活動誘發新的地質災害。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優化配置監測網絡,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做到數據共享、綜合應用和有效監控,確保地質災害發生時,精準、有序、高效指揮人員安全轉移。深入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險、降險和治理,對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危險性高的村莊等實施搬遷,大力消除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隱患。
加強地震災害防治應對能力。全面夯實防震減災基礎工作。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基礎工作,強化地下流體前兆臺站、烈度速報臺站巡查及值班值守工作,按時做好監測數據報送。健全震情會商制度體系,提高會商研判水平。加強地震宏觀觀測網絡建設和管理,發揮其在地震監測預報中的輔助決策作用。提升地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擴大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網絡覆蓋面,明確預警終端建設與維護職責,發揮我區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網絡減災功效。加強對全區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定期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提高應急響應保障反應能力和震情災情信息保障服務。加強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防震防震減災意識。
提升森林防滅火能力。堅持分級負責、分工協作原則,完善森林防滅火責任體系,壓實森林防滅火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火源管理和火災預防撲救等責任,抓好森林防滅火工作。推進森林防火巡護能力提升,重點檢查村鎮、景區、重點林區森林火災隱患,排查林區輸配電、高壓電、通信等設施的森林火災隱患,提升森林火災應急處置能力。
加強林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已有生物防火林帶的撫育管護,提高森林防火道路密度和質量,合理布局新建林區行車道。在重點林區、高火險區域加強森林消防蓄水池、生物防火林帶等防火工程建設,其它區域推進人工蓄水池建設。加強專業森林消防隊伍建設,探索建立村級森林消防隊。加強林火監測系統建設,推進森林防火通訊指揮系統更新升級工作,積極推動森林防火專用無人機巡查監控系統建設,增強森林火災“空、地、人”一體化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強化防火物資保障,配齊撲火機具和隊員個人防護裝備。常態化組織森林消防知識培訓、實戰演練,不斷提升森林火災撲救能力和水平。
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嚴格落實海洋防災減災責任制,統籌加強通信監控指揮救援平臺建設和搶險打撈裝備配置,優化海洋觀測網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和信息公開,增強預警預報時效。健全完善海上溢油應急隊伍,加強海警、海事、沿海鎮及有關部門等海上搜救力量建設。加快推進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建設,落實漁船編隊生產和值班瞭望制度。加強商漁船碰撞事故防范,做好遇險自救互救措施準備。嚴格應急值班值守,對進入敏感海域、大風浪天氣等海域的漁船及時推送預警信息,通過指揮中心、鎮檢查站、信息岸臺精準點對點指揮,實時掌握人、船動態確保海上險情及時發現,維護海上航行作業安全。落實海洋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制度,定期組織有針對性的海洋災害應急演練,有力提升海上搜救中心應急管理和災害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第三節 建設高效有序的應急救援體系
一、推進災害事故應急預案高質量建設
完善應急預案管理。健全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及時修訂本級、本部門應急預案和工作規程,推進應急預案體系結構化、場景應用化建設。規范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制定應急預案編制、審批、發布、備案、修訂的具體要求,做好各類預案銜接。建立應急預案統一管理的簡明化、數字化數據庫,全面推進重點行業領域應急預案文本電子化、流程可視化、決策指揮智能化。
規范應急預案應用和評估。全面總結各種(類)災害事故應急救援啟動預案的實戰要求,確保應急預案科學管用、務實可行,并做好相關專業技術論證和桌面推演,加強和改進應急預案質量。完善應急預案演練評估方法和標準,依據評估結果改進應急準備和應急救援工作,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優化和科學規范管理,提升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提高應急預案演練效果。推動建立應急演練制度,針對不同類型災害事故應急預案開展綜合演練和專項演練。圍繞重點安全風險環節,分區域分行業,不斷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應急預案桌面推演和災害事故綜合實戰演練,注重推行“雙盲”演練,強化演練過程管理。突出加強高危行業企業安全事故情景模擬演練、現場處置方案演練,建設應急演練情景庫,將“情景-應對”模式納入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注重應急演練分析研判、總結評估,提高應急演練質量,發揮演練成果對應急預案的調整修復、改善提升作用,切實增強應急演練的科學性、實戰性和可操作性。
加強應急預案培訓。推動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培訓制度,針對本區特點定期開展應急預案的宣傳和教育培訓工作。督促企業將應急演練作為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重點加強現場處置方案演練,細化應急演練在崗位達標、班組建設中的考核標準,做到崗位全覆蓋、人員全覆蓋、過程全覆蓋。
二、建強應急救援隊伍體系
建強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按照“資源整合、共建共用、區位互補、行動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則,完善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協同、軍隊應急救援力量為突擊、基層組織和單位應急救援隊伍及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為輔助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加強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建設,優化消防站點布局,縮短作戰半徑,加密執勤任務重區域的站點,并按標準配齊車輛器材裝備。加快安全生產、山地、地震、水域、特殊火災處置等全災種救援能力建設,加大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力度,實現從處置“單一災種”向應對“全災種、大應急”的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轉變。
強化基層災害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實際,突出“一專多能、一隊多用、強化適用”的建隊目標,著力建好建強防臺防汛、森林防滅火、防震抗災、海上搜救、地質災害搶險、道路運輸搶險等基層應急救援綜合隊伍。科學規劃發展政府專職消防隊伍,改變城市消防站“國家隊”執勤人員不足的狀況。加強鄉鎮消防救援隊伍建設,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
建好行業專業救援隊伍。強化政府、部門和大中型企業各類專業救援力量建設,加快推進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交通運輸、建筑施工、城鎮燃氣、通信網絡、電力保障、特種設備、防汛排澇、地質災害等行業(領域)建立完善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加快推動海上、陸地和空中應急系統的互聯互通,形成陸域救援力量、海上搜救中心、東海救助基地等共同構成的海陸空立體化救援力量體系,提升快速響應能力。
加快海上溢油應急能力建設。加強海上溢油應急隊伍建設,組織開展海上船舶溢油綜合應急演練。完善國家溢油應急設備庫功能,補充增配國家溢油應急設備庫(泉州)海上?;窇碧幹迷O施設備,持續投入運行保障資金,配備專業溢油應急船舶,提升溢油應急處置能力及?;肥鹿蕬碧幹媚芰?。加強現有清污作業單位(泉州)危險化學品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加強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完善社會應急力量管理服務制度,規范引導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有序參與應急救援行動。完善救災資源動員機制,推廣政府與社會組織、企業合作模式,引導慈善機構、紅十字會等組織積極參與搶險救災工作。發動和鼓勵社會志愿者積極參與災害事故應急救援,逐步建立政府支持、項目化管理、社會化運作的應急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鼓勵支持社會應急力量發展,加大對規?;?、專業化強的社會應急力量的指導和扶持力度,形成布局合理、精干實用的社會化應急救援隊伍。
三、創新整合應急物資儲備建設
改進應急物資管理。完善應急物資保障管理體制,加強應急物資保障和管理工作機制銜接,健全應急物資實物儲備、社會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管理制度。落實應急物資分級儲備主體責任,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目錄,科學確定應急物資儲備品種和規模,加強人口密集區域和災害高風險區域的物資儲備。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各部門工作職責,健全應急管理、發展改革、財政、糧食和物資儲備、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應急物資協同保障和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應急物資需求計劃、儲備管理、運行維護、補充更新、協調調度、運輸保障等工作機制,提升應急物資保障規范化、制度化和標準化水平。
加強物資實物儲備。完善區、鎮兩級物資儲備布局,推進區、鎮兩級應急物資儲備庫(點)建設,實現一庫多存、平戰結合、集中管理、動態優化。建立應急物資更新輪換機制,實施多部門參與的應急物資保障聯席會議制度。
加強應急物資社會協同。完善社會化應急物資儲備,建立與不同領域、各商貿企業的物資保障應急聯動機制。提升應急物資多渠道籌措能力,建立健全應急物資采購、捐贈、征用等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建立重要應急物資、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和場地的緊急征用、租用及補償制度,完善社會應急物資征用補償標準。大力倡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家庭儲備應急物資,并將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儲備信息納入國家應急資源管理平臺。
四、完善緊急運輸保障體系
優化緊急運輸調度。加強區域應急物資統籌調配,強化應急響應期間的統一指揮,建立政府、軍隊、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應急物資調配聯動機制,完善調運經費結算方式。優化應急物資發放方式,制定和完善應急物資發放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完善應急物資發放的社會動員機制,鼓勵物流企業、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參與應急物資“最后一公里”發放。
完善緊急運輸網絡。優化緊急運輸設施空間布局,加強應急物資運輸綠色通道建設,提升物資緊急運輸能力。構建多部門的合作機制,探索與專業物流企業合作模式,提高應急物流保障能力。健全調運征用等應急運輸流程和補償機制,提升復雜環境緊急運輸能力,健全應急物流體系,促進應急物流標準化、模塊化。
加強應急物資信息化保障。推進應急物資保障數據整合,加強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的應急物資信息共享,及時掌握資源配置和分布情況,促進救災物資儲備體系與應急物流體系有效銜接。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應急物資管理的全程留痕、監督追溯和動態掌控。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庫等存儲場地的網絡化、信息化、機械化、自動化建設,提升應急物資存儲管理效率和智能化監控水平。
五、加快建設應急通信網
充分整合相關部門應急通信資源,構建由應急指揮信息網和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互聯網、衛星通信網、無線通信網等共同組成的應急通信網絡,為應急救援指揮提供統一高效的通信保障。按照“資源集約”原則,基于370MHz應急專用無線電頻率建設應急指揮窄帶無線通信網。加大應急基礎網絡建設,推動在災害多發易發區域、高風險設施周邊區域建設一定數量超級基站,提升區域通信網絡保障能力。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隊伍完成終端配備及入網,按需補充通信設施,基本實現重點任務區域應急指揮窄帶無線通信網覆蓋。加強應急通信裝備配置,推進基層各類專業救援隊伍和應急機構配備通信終端,強化現場應急通信保障。
六、完善自然災害救助體系
健全自然災害救助機制。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自然災害救助標準調整機制,統籌做好應急救助、過渡期生活救助、旱災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和因災倒損民房恢復重建等工作。健全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減災救災,構建政府主導、多元聯動、協同配合、有序參與的防災減災新格局。
規范災后恢復重建。科學開展災害損失等評估,高質量制定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健全災情核查評估、災害救助資金預撥和救災物資應急保障聯動等機制。健全災后恢復重建機制,完善災后恢復重建配套政策,提高城鄉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恢復重建能力。
第四節 健全應急科技發展機制
一、強化“互聯網+應急管理”建設
建強應急指揮中心。按照國家、省、市關于應急指揮中心建設一系列目標要求,突出應急值班值守、視頻會商、指揮協調、
事故現場通訊保障等重要模塊,以及直接應用國家和省相關配備軟件與設施,做好相關論證和可研方案設計,推進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形成與省、市應急指揮平臺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的應急指揮中心。
開展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設。依據上級部門信息化規劃要求,圍繞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需求,采用統一建設或分級建設模式,將應急管理部門現有分散、獨立的業務系統進行全面整合與集成,升級改造或新建部分業務系統,形成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和政務管理五大應急管理業務域應用,全部集成在綜合應用平臺,打造全區應急管理智慧“大腦”,實現風險評估、應急響應、指揮調度、資源調配等功能。
構建應急感知網絡體系。依托應急通信網絡、公共通信網絡和低功耗廣域網,構建全域覆蓋的感知數據采集體系,強化生產安全、自然災害、城市安全、應急處置現場感知網絡建設,實現對自然災害易發多發頻發地區和高危行業領域全方位、立體化、無盲區動態監測,為風險信息多維度分析提供數據源。
健全應急管理大數據支撐體系。梳理各部門應急管理數據資源,進一步整合應急管理數據,融合相關行業和互聯網數據,建成覆蓋災害事故、管理對象、應急力量和應急資源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綜合數據庫,形成全方位獲取、全網絡匯聚、全維度整合的海量數據資源治理體系。按照統一體系、統一架構、統一策略,建立安全保障體系和科學智能運維管理機制,保障全區應急管理信息網絡及其運行安全、穩定、高效、可靠。
二、強化應急人才支撐作用
加強應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訓。加強干部隊伍應急管理理論學習,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作為全區應急管理系統各級單位(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和應急管理培訓的重要內容,有效利用各類媒體,大力宣傳黨和國家應急管理方針政策。提高應急管理干部隊伍專業人才比例,全面落實應急管理干部輪訓制度,加大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在重點科研項目設立、職稱評定、人才認定等方面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職業榮譽機制,對在應急救援、搶險救災、專項整治等重大任務中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表揚。
建設應急管理專家智庫。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和災害事故應急救援專家的技術支撐作用,建立專家隊伍資源數據庫,建成覆蓋災害事故各種類各專業的應急救援專家隊伍。根據應急保障需要,及時請求省、市應急救援專家庫力量支持。完善專家隊伍咨詢與輔助決策機制,做好專家隊伍關心關愛和聯系服務,平時組織專家隊伍開展預防災害事故會商、研判、培訓和演練活動,戰時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參與預警、指揮、救援和恢復重建的智囊決策等作用,提高應急救援處置水平。
第五節 構建全社會共治應急管理體系
一、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建強基層應急隊伍。推進以有場地設施、有裝備物資、有工作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鄉村應急服務站(點)建設。以網格化管理為切入點,建立健全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機構,擇優配備應急管理員。推動專兼結合的綜合性應急隊伍建設,培養發展安全生產“吹哨人”,城鄉每個村(居)至少有一名災害信息員,加強綜合業務培訓,提升應急管理知識和技能水平。
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加強基層群防群治、聯防聯治機制建設,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動員響應機制。繼續推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等創建工作,引導社區、村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有序發展,增強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應急功能,加強和規范微型消防站建設。細化鎮(街道)應急預案,做好風險研判、預警應對工作。完善社區安全隱患和各災種信息直報、定期發布機制。強化基層風險評估、隱患排查、預警信息傳播、信息報告和先期處置能力,基層應急救援力量到達災害事故現場時間小于20分鐘。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網格化管理,推動管理重心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移。
二、提升全民應急文化素養
加強應急管理科普宣傳。大力宣傳安全發展科學理念,完善應急安全科普宣傳教育保障機制,推動應急安全知識宣傳和科學普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進安全宣傳“五進”活動,大力開展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運用新媒體、虛擬社區、移動客戶端等載體加強宣傳教育。鞏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成果,深化防災減災科普教育示范點創建活動,通過發揮示范典型帶動作用,營造濃厚安全文化氛圍。
加強應急管理宣教平臺建設。依托青少年活動中心、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中小學校等建設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或科普展館(展廳),增強應急科普宣教的知識性、趣味性、交互性,不斷提高社會大眾防災減災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
推動應急管理培訓學習。深入開展應急管理大培訓,全面提高應急管理素養。充分利用黨校、網絡學校、應急管理遠程教育培訓平臺,加強宣傳教育。加強交通運輸、旅游、教育、漁業等行業從業人員救援能力專業培訓,強化中小學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知識和技能培養,強化企事業單位員工生產安全自防自救能力建設,加強以自救互救為核心的應急技能培訓。深入開展企業“三項崗位”人員安全培訓等安全生產技能大培訓,把好職工崗前準入關口,實現全區重點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和重點崗位人員培訓全覆蓋。
三、發揮市場參與應急作用
強化應急管理信用體系建設。在應急物資采購、緊急征用、應急志愿捐助等方面建立誠信制度和信用記錄,強化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加快推進應急管理信用管理,實施應急管理不良信用記錄“黑名單”、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用信息公示等管理制度。探索實施安全生產負面清單,與社會信用體系平臺對接,規范信用信息采集、審核、告知、交換、公布和移出等工作程序,實現企業和個人安全生產信用信息、違法信息社會公開與運用。
發展應急管理社會化服務。采取政府購買、行業互助、企業自助等多種形式,拓展社會化服務模式。積極推廣專家工作站、互助平臺等參與基層社會共治管理新模式,協助解決生產或管理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強化社會化服務監督管理,推動技術服務機構建立全過程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引導技術服務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完善風險社會化分擔機制。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范、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災害風險分擔機制。依法推進高危行業領域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投保,豐富應急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品種,加強應急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保障。加快建立保險機構和專業技術服務機構等廣泛參與的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安全生產第三方服務工作,引導社會優勢技術力量參與事故防控服務。
四、引導社會應急力量發展
建立健全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機制。推動《福建省志愿服務條例》貫徹落實,鼓勵發展專業性應急志愿者隊伍,提升應急志愿服務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支持和引導,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政策,建立健全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機制。探索建立緊急征用、救災補償制度,研究和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防災減災救災服務事項,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等投身防災減災救災,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建立完善社會化救援補償政策。提出鼓勵和支持社會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財政、稅收、補償政策,以及建立政府調動社會化應急救援隊伍的費用補償機制的措施。建立健全搶險救災社會車輛免費通行機制,加快健全完善應對災害事故征用社會資源與征用補償辦法,做到依法依規征用,合理補償征用損失,大力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優勢參加應急救援。
第四章 重點工程
第一節 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一、泉港區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工程
推進功能全面的應急指揮場所、智慧協同的業務應用體系、上下聯動的應急指揮網絡和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打造全區應急指揮“神經中樞”,通過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深度融合,接入氣象、海洋、自然資源、林業、水利、消防、地震、交通、民政等應急數據,完善應急救援協調聯動體系,實現相關數據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建立完善風險、隱患、應急救援隊伍、應急物資等基礎數據庫并接入上級應急平臺,實現監測預警、輔助決策、救援實戰、監管執法、社會動員、政務管理等核心業務的智能化,健全完善應急指揮“一張圖”,逐步構建快速、有效的應急指揮體系。
二、安全生產標準化提升專項工程
深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按照我區安全生產標準化專項行動“10+5+3+1”的創建模式和工作目標,進一步提升全區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推動企業標準化與企業日常安全管理相適應,與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和安全文化建設等工作有機融合,建立健全標準化常態化滾動提升工作機制,引導企業自覺開展標準化建設,實現安全生產規范化管理、建章立制,形成自主管理、持續改進的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實現控事故、保安全。
第二節 風險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一、本質安全提升工程
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和生產安全事故預防能力提升工程,著力推進專項治理和綜合整治,全面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強力開展重大隱患清零行動。推進建立事故隱患數據庫與重大事故隱患動態分布圖,實施事故隱患分級分類監管。推進化工園區示范建設,實施化工園區危險化學品企業本質安全提升工程,建設化工園區風險評估與分級監控云平臺。建立完善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重大風險管控掛牌警示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本行業領域重大風險及其管控情況,提升行業安全水平。開展企業安全生產風險普查,規范安全生產隱患分級分類排查治理標準,繪制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四色圖”,形成安全風險鏈條、防控清單和責任清單,重點推進泉港石化園區的標準化建設。到2025年底,風險管控體系在所有規上企業全覆蓋,并實現信息化監管。
二、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工程
規范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加強應急預案修編修訂,推動鎮(街道)等基層單位及生產企業應急預案編制規范化建設。健全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和管理制度,常態化開展應急演練,強化應急預案演練監督檢查和教育培訓。推動應急預案數字化建設,到2023年,全面完成事故災難、自然災害類專項應急預案的制定修訂工作,實現政府應急預案數字化全覆蓋,重點行業領域數字預案全面推廣。
三、實施保護生命工程
開展道路隱患路段整治、水庫海堤除險加固、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監控等高風險領域綜合治理工程和全民安全素養提升建設工程、安全監管能力提升工程、消防安全防范基礎提升工程。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工程,著力解決一批高風險領域安全隱患,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大力實施安全科技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實現城市安全運行狀況的整體全面感知、早期預測預警和高效協同應對,堅持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構建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
四、危險品車輛綜合停車場工程
泉港區是國家級石油化工產業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國危險化學品重點監管縣(區),目前每天進出我區的危險品運輸車輛約1000輛。同時,2020年7月21日發布的《化工園區綜合評價導則》(GB39217-2020)提出化工園區應建設符合相關標準要求的危險品運輸車輛停車場。針對當前我區沒有專門設置為化工園區企業危險品運輸車輛提供停車和其他配套服務的停車場,全面啟動建設危險品車輛綜合停車場,停車場規模400個左右,有效解決危險品車輛無序停放存在的較大安全隱患。
第三節 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一、泉港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
組織實施泉港區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開展全區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水旱災害、森林火災、海洋災害、地震災害等風險要素全面調查,摸清災害風險隱患底數,開展綜合風險評估,形成全區自然災害普查成果,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二、防震減災基礎能力提升工程
1.配合上級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地震災害隱患排查,調查收集轄區主要建(構)筑物、生命線工程等建筑結構基礎數據,初步掌握城鄉房屋建筑和基礎設施基本信息。
2.推進轄區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實施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動態監管,逐步完成部分Ⅳ類和未達標地震避難場所的升級改造。
3.協助指導區科協建設至少1處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展館)、建設1個省級以上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創新開展防震減災公眾服務,有效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三、泉港區壩頭溪流域綜合整治項目
實施壩頭溪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建設集防洪排澇、截污控污、生態景觀、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河道工程。
第四節 社會應急能力提升工程
一、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和避災點提升建設工程
持續鞏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成果,推動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提升社區防災減災能力水平;在鞏固現有避災點的基礎上,提升建設一批避災點,嚴格按照建設標準,配備相應的保障物資,強化相關工作內頁資料管理,提升全區避災點的保障功能。
二、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程
按照泉州市“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明確的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程項目要求,以城市安全源頭治理、風險防控、監督管理、保障能力、應急救援和安全狀況等六個方面的指標量化指引,持續強化我區工作措施,全面配合推進泉州市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三、全民安全素養提升建設工程
全面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培訓,推動建設“場景式+情景式”
的具有城市特色的防災減災救災多功能體驗館,引導和支持企業建設面向社會公眾的培訓演練、自救互救體驗館;推進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建設,構建多元化公眾安全生產教育平臺,對照“五個一”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夯實防災減災基層基礎。
第五節 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工程
一、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提升工程
全面推進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結合泉港災害事故特點和石化園區滅火救援需要,加強山岳、水域、高層、地下、防汛搶險、地震和地質災害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推動各鎮(街道)按照“應建盡建、按標建設”要求建設政府專職消防隊,通過優化戰斗編成,加強人裝結合、不同裝備融合和戰法運用研究等工作,提高隊伍救援專業化水平。健全基層專兼職應急救援綜合隊伍,支持發展專業性應急志愿者隊伍,提高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實訓及救援工作能力。
二、消防救援基礎能力提升工程
優化消防站點布局,消除消防力量空白,重點推進消防站新改擴建。進一步完善轄區76個村(居)、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微型站。加快補齊特種攻堅裝備短板,配齊配強高層建筑、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災撲救,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救援等任務需要的關鍵裝備,針對性配備多功能滅火機器人、危險作業機器人、消防無人機等智能裝備,不斷提升消防救援隊伍應對石化企業突發事件處置能力水平。
三、福建省危險化學品區域性綜合應急基地項目(泉港)
按照福建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明確的在泉港建設“福建省區域性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項目要求(企業為主),推動“工業互聯網+?;踩a”試點園區建設;建設應急裝備、器材,物資儲備系統,安全生產應急救援裝備及區域應急設施應用保障系統;建設石化應急醫療站,培訓演練基地等。
四、港口船舶防污染綜合應急基地提升工程
改擴建泉州溢油應急設備庫(湄洲灣南岸),增配?;贩?/span>護、檢測設施設備;建設覆蓋轄區高溢油風險水域的監視監測系統。
五、森林消防隊伍基礎提升工程
升級森林消防監測預警硬件系統,增配購置森林防火裝備,提升森林消防隊伍建設水平??茖W組建區級專業森林消防隊伍,探索建立村級森林消防隊。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建設工作,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對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協調和研究,為貫徹落實規劃提供堅強組織保障。區應急管理局要加強統籌協調和組織實施,明確職責分工,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積極配合,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細化工作措施,并在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等方面做好銜接,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第二節 強化經費保障
各級黨委和政府進一步明確應急救援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把加強應急管理工作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建立應急管理資金多元投入機制,加大對應急管理領域重點工作的保障力度,對列入本規劃的主要任務、重點工程給予資金支持。完善政府投入、分級負責的應急管理經費保障機制,統籌做好預算安排,加強資金使用的管理與監督,嚴格執行建設項目預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項建設經費,做到科學預算、??顚S?。
第三節 加強輿論宣傳
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宣傳陣地,全媒體、立體化、多角度加強規劃解讀,增強社會對規劃的理解和認同,積極營造有利于規劃實施的社會輿論環境,引導和推動社會公眾自覺融入應急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加強輿情監控和應對,重視社會和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反饋的相關問題,主動吸收民智民慧,群策群力,及時回應關切。
第四節 強化監督評估
建立健全規劃任務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和評估機制,定期評估本規劃任務的執行情況,加強規劃評估結果的應用。接受區人大、政協、社會公眾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及時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規劃目標任務的全面實現。
附件
擬建設重點工程項目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主要建設內容與規模 |
建設年限 |
牽頭單位 |
1 |
泉港區綜合應急 指揮中心建設工程 |
建成集值班值守、信息接報、綜合信息匯總、輔助決策、協同會商、指揮調度、信息發布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專用應急指揮場所(中心)及基礎支撐系統,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滿足日常應急管理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需要,打造全區應急指揮“神經中樞”。建立完善風險、隱患、應急救援隊伍、應急物資等基礎數據庫并接入上級應急平臺。實現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深度融合,監測預警、輔助決策、救援實戰、監管執法、社會動員、政務管理等核心業務基本實現智能化,顯著提升自然災害風險防范、生產安全事故預防和應急指揮救援等保障能力。 |
2021-2025 |
區應急局 |
2 |
安全生產標準化 提升專項行動 |
2021年底前,創建打造10家區級標準化標桿示范企業,培植5家?;沸袠I領域標準化標桿示范企業,培植3家其他重點行業領域標準化標桿示范企業,培植1家其他行業領域標準化標桿示范企業。2022年底前,全區所有企事業單位100%完成標準化提升工作,并對前期開展標準化提升工作進行總結,督促企業建立健全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標準化年度自評機制和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內生機制,形成長效機制滾動管理。 |
2021-2025 |
區應急局、各鎮(街道)、安委會成員單位 |
3 |
泉港區自然災害 綜合風險普查 |
開展涉及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類型的風險普查,普查內容包括主要自然災害致災調查,人口、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三次產業、資源和環境等承災體調查,歷史災害調查,綜合減災資源(能力)調查,重點隱患調查等。摸清災害風險隱患底數,開展綜合風險評估,編制綜合風險圖和防治區劃圖。 |
2021-2022 |
區普查領導小組 成員單位 |
4 |
福建省危險化學品區域性綜合應急 基地項目(泉港) |
按照福建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明確的在泉港建設“福建省區域性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基地”項目要求(企業為主),推動“工業互聯網+?;踩a”試點園區建設;建設應急裝備、器材,物資儲備系統,安全生產應急救援裝備及區域應急設施應用保障系統;建設石化應急醫療站,培訓演練基地等。 |
2021-2025 |
區應急局、中化、聯合石化 |
5 |
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程 |
按照泉州市“十四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明確的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工程項目要求,以城市安全源頭治理、風險防控、監督管理、保障能力、應急救援和安全狀況等六個方面的指標量化指引,持續強化我區工作措施,全面配合推進泉州市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
2023-2025 |
區應急局、 各鎮(街道) |
6 |
港口船舶防污染 綜合應急基地 提升工程 |
改擴建泉州溢油應急設備庫(湄洲灣南岸),增配?;贩雷o、檢測設施設備;建設覆蓋轄區高溢油風險水域的監視監測系統。 |
2021-2025 |
泉港區政府、泉港海事處、湄洲灣 港口發展中心 |
7 |
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和避災點提升建設工程 |
持續鞏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成果,推動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提升社區防災減災能力水平。在鞏固現有避災點的基礎上,提升建設30個避災點,嚴格按照建設標準,配備相應的保障物資,強化相關工作內頁資料管理,提升全區避災點的保障功能。 |
2021-2025 |
區減災辦、 各鎮(街道) |
8 |
防震減災基礎能力提升工程 |
(1)配合上級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地震災害隱患排查,調查收集轄區主要建(構)筑物、生命線工程等建筑結構基礎數據,初步掌握城鄉房屋建筑和基礎設施基本信息。 (2)推進轄區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實施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動態監管,逐步完成部分Ⅳ類和地震避難場所的升級改造。 (3)協助指導區科協建設1處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展館),建設1個省級以上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打造地震科普宣傳品牌,創新開展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有效提升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
2021-2025 |
區應急局 |
9 |
消防安全綜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
優化消防站點布局,消除消防力量空白,新建1個省級化工園區取水碼頭、160個市政消火栓、1個城市消防站(涂嶺)、組建峰尾鎮專職消防隊。購置各類型消防救援車輛(4輛水罐消防車、4輛重型水罐車、2輛重型泡沫消防車、1輛壓縮空氣泡沫車、1輛登高平臺消防車、1量舉高噴射消防車,1輛搶險救災消防車,1輛小型宣傳車)。進一步完善轄區76個村(居)、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微型站。 |
2021-2025 |
區消防救援大隊 |
10 |
森林防滅火能力 提升工程 |
森林消防隊伍基礎提升工程。升級森林消防監測預警硬件系統,增配購置森林防火裝備,提升森林消防隊伍建設水平??茖W組建區級專業森林消防隊伍,探索建立村級森林消防隊。 |
2021-2025 |
區應急局 |
11 |
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建設工程 |
對照“五個一”(建設一個安全宣教聯播聯控系統終端大屏、配置一套安全宣教體驗產品、設置一個微型消防站、配強一個應急物資儲備站、打造一批避災示范點)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安全文化主題公園,構建多元化公眾安全生產教育平臺,夯實防災減災基層基礎。 |
2022-2022 |
區應急局、教育局、城管局、消防救援大隊 |
12 |
泉港區壩頭溪流域綜合整治項目 |
實施壩頭溪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建設集防洪排澇、截污控污、生態景觀、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河道工程。 |
2021-2025 |
區農水局 |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